杨树叶生物质炭对风沙土中氮形态分布的影响(二) 延长作物生长期和采收期

2.3 杨树叶生物质炭对土壤硝态氮的杨树叶生影响影响
杨树叶生物质炭对土壤硝态氮的影响硝态氮可加快作物生长,延长作物生长期和采收期。物质图4为不同施肥模式下玉米不同生长期土壤硝态氮质量比的炭对土中态分变化。由图4可见:CCK和PCK处理土壤中硝态氮的风沙质量比均呈下降趋势,但变化趋势不显著;在两种施肥模式下,氮形CC1,杨树叶生影响CC2,物质PC1,炭对土中态分PC2,风沙PC3处理土壤中硝态氮的氮形质量比在玉米生长周期内均呈上升趋势;CC3处理土壤中硝态氮的质量比变化不显著,但仍高于其他处理方式土壤中硝态氮的杨树叶生影响质量比,这可能是物质杨树叶生物质炭增加了土壤的碳氮比所致,或与杨树叶生物质炭提高了土壤的炭对土中态分pH值有关。植株在不同生长阶段对硝态氮的风沙吸收能力不同,幼苗期较弱,氮形在土壤硝化作用下,硝态氮迅速富集;随着作物进入生长旺盛期,植物的吸收能力逐渐增强,硝态氮的质量比增长减缓,并出现下降趋势;在成熟期,植物的吸收能力减弱,硝态氮的质量比略有增加。
2.4 杨树叶生物质炭对土壤速效氮的影响
土壤中速效氮的质量比可反映近期内土壤氮素的供应情形。图5为不同施肥模式下玉米不同生长期土壤速效氮质量比的变化。由图5可见,CCK处理土壤中速效氮的质量比呈下降趋势,PCK处理土壤中速效氮的质量比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玉米生长期内,不同施肥模式下土壤中速效氮的质量比变化均不明显,其中PC1处理土壤中速效氮的质量比高于其他处理方式。
2.5 杨树叶生物质炭对土壤全氮的影响
全氮质量比是衡量土壤肥力的主要指标,是土壤分析的重要指标之一。图6为不同施肥模式下玉米不同生长期土壤全氮质量比的变化。由图6可见:CCK和PCK处理土壤中全氮的质量比均呈下降趋势;在玉米生长期内,CC1,CC2,CC3,PC1,PC2,PC3处理土壤中全氮的质量比变化不明显,全氮质量比整体上随玉米生长时间的延长呈略上升趋势。在玉米生长期内添加杨树叶生物质炭均远高于不添加杨树叶生物质炭处理土壤中全氮的质量比。主要因为土壤中添加杨树叶生物质炭后,改善了土壤孔隙及其通气状况,同时抑制了氮氧化物的排放和微生物的反硝化作用,从而使土壤中全氮的储量增加。
3 结论
1)在玉米生长周期内,传统施肥及测土配方施肥模式下,土壤铵态氮的质量比均为w(生物质炭)=2.0%>w(生物质炭)=1.0%>w(生物质炭)=0.5%>不加生物质炭。在两种施肥模式下,添加杨树叶生物质炭对土壤铵态氮质量比增加的差异不明显。
2)传统施肥方式添加w(生物质炭)=2.0%的土壤中铵态氮质量比最高,平均值达到了36.43mg/kg,为传统施肥方式不添加杨树叶生物质炭处理平均值的154.4%;传统施肥方式添加2.0%杨树叶生物质炭的土壤中硝态氮质量比变化趋势不显著,但仍高于其他处理方式下土壤中硝态氮的质量比,可能是杨树叶生物质炭增加了土壤的碳氮比所致;传统施肥方式添加0.5%生物质炭的土壤中速效氮质量比最高,原因是土壤中速效氮及易水解的有机态氮(氨基酸、酰胺和易水解蛋白质)反映的是土壤近期的氮素供应情形。
3)土壤中添加杨树叶生物质炭后,改善了土壤孔隙及其通气状况,同时抑制了氮氧化物的排放和微生物的反硝化作用,从而使土壤中全氮储量增加。
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吉林大学学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相关链接:杨树叶,铵态氮,硝态氮
相关文章
- 5月6日,外交部发言人林剑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提问,据报道,中方已同欧洲议会相互取消交往限制,可否证实?林剑表示,过去几年,中欧立法机构交往,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出现了一些波折。当前形势下,双方都认为2025-05-10
- 中国消费者报太原讯记者冯铁飞)“你们的鸡蛋在哪些地方生产?鸡从出生到产蛋需要多长时间?”12月3日,山西医科大学教授程景民在山西美特好超市三墙路店,现场向一个鸡蛋生产厂家负责人2025-05-10
- 中国消费者报南昌讯江国忠记者朱海)为进一步加强进口冷链食品市场监管和疫情防控,切实防范进口冷链食品输入性疫情风险,着力提升全省市场监管部门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11月10日上午,江西省市场监管2025-05-10
- 中国消费者报福州讯记者张文章)11月4日下午,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市场监管局以“安全用药 坚守初心”为主题,举行“安全用药月”启动仪式。连江福宜春医药公司2025-05-10
- 盛夏已至!全国入夏进程图出炉 哪里夏天来得越来越早了 编辑:汤晓雪2025-05-10
- 中国消费者报北京讯记者孟刚)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近日,沃尔玛重庆)百货有限公司新增行政处罚信息,处罚单位为重庆市渝北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处罚事由为生产经营污染物质等含量超标的食品,处罚结果为罚2025-05-10
最新评论